abchild.cn
登录
  • 家长用户登录
  • 幼儿园登录
用户名:
密 码:
忘记密码? | 注册账号
 |  注册
欢迎您访问家园通育教网!
 
 首页 >  育儿指南  > 正文
致癌的黄曲霉毒素
发布日期:2013/7/30 阅读人次:127

  国家质检总局24日公布了近期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。抽查发现蒙牛、长富纯牛奶两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规定。其中,蒙牛乳业(眉山)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%。
 
  黄曲霉毒素是自然物质中毒性最强的,毒性是砒霜的68倍。这样的剧毒物质,怎么就跑到人们的日常食物牛奶中了呢?
 
  1960年英国火鸡死亡 让人类发现了黄曲霉毒素
 
  1960年6月,英国一农场的10万只火鸡突然死亡,对这一事件经过2年多的研究后,一种真菌——黄曲霉菌从饲养火鸡的饲料中被分离出来,黄曲霉菌代谢会产生黄曲霉毒素,这种毒素正是导致火鸡死亡的“元凶”。
 
  后来的研究发现,多种真菌都可以产生黄曲霉毒素,而黄曲霉毒素也有结构相似的20多种类型。
 
  黄曲霉毒素有毒性和致癌性,主要作用于肝脏
 
  黄曲霉毒素基本结构由一个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组成,前者为其毒性结构,后者可能与其致癌作用有关。黄曲霉毒素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后,除抑制DNA、RNA合成外, 也抑制肝脏蛋白质合成,导致人体中毒。台湾省有3家农民因食用黄曲霉毒素含量高(225.9μg/kg)的发霉大米, 导致39人中有25人中毒, 其中有3名儿童死亡。1974年印度两个邦中有200个村庄暴发黄曲霉中毒性肝炎,397人发病, 死亡106人,中毒患者都食用过霉变的玉米(黄曲霉毒素含量高达6.25~15.6 mg/kg)。2004年初肯尼亚东部地区因食用被黄曲霉污染的玉米而引起317人肝脏衰竭,125人死亡。黄曲霉毒素还可引起人或动物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及脾、肾、睾丸、大脑、神经系统病变,以及抑制免疫。


  生理学致癌机制的研究表明:黄曲霉毒素可以与人或动物体内DNA嘌呤残基共价结合,从而造成DNA的某些损伤,引起DNA结构和功能的改变,产生癌变。它是目前公认致癌性最强物质之一。

 

  亚洲人近一半肝癌由黄曲霉毒素引起,乙肝携带者受害几率是普通人60倍。

 

  在黄曲霉毒素影响下,人体多种组织都可能癌变,但以肝癌为主。在非洲和亚洲国家中, 黄曲霉毒素对原发性肝癌的归因危险度接近50%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、吸烟者等, 当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时可发生协同作用, 使发生原发性肝癌倾向明显增高。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黄曲霉毒素后, 引发肝癌的几率是一般人的60倍,而我国正是乙肝的重灾区。
 
 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,无法杜绝,采用转基因技术防治是方向

  无论是农作物还是加工食品,无论是生长环节还是存储环节,都容易受到黄曲霉菌等真菌的感染。在潮湿和高温环境下这类真菌生长更快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,全世界谷物供应25%受真菌毒素污染而不能食用。
 
  黄曲霉毒素一旦产生便很难消除,因为它对光、热和酸都比较稳定,熔点(裂解温度)在299℃。牛奶常见的三种消毒方法都对它无可奈何——巴氏消毒法,在63℃保持30分钟;高温快速(HTST)的巴氏消毒,在72℃保持15秒;超高温(UHT)灭菌,在135℃保持1-2秒钟。
 
  由于黄曲霉毒素易产生、难消除,使得要完全对其杜绝是不可能的,只能限制数量。各国对饲料和食物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都有限制标准。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: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得超过20μg/kg,否则禁止投放市场。
 
  但是转基因技术的兴起为防治这类真菌打开了一扇门。通过转基因技术,让农作物产生可以杀死这类真菌的蛋白质,即可在源头上防止黄曲霉毒素的产生。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样的技术,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。很多人谈转基因色变,却不知道转基因才是人类安全的福音。

上一篇:各种类型上火的食疗法
  压岁钱是否该“充公”
  致癌的黄曲霉毒素
  合理饮食助儿童提高免疫力
  父母教育孩子最不该说的12
  孕妈妈必须远离的三种早餐
  5个方法让你成功生育双胞胎
  宝宝春运出行必带3类药
  5种让宝宝智力提高的游戏